2024年,郭国平带领着团队,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动“本源悟空”量子计算机国产化率突破80%,在合肥让中国自主量子算力迈进全球第一梯队,这背后是他20多年扎根一线的不懈奋斗和一次次技术攻坚。
1996年秋天,郭国平刚跨进中国科大校门。到了1998年,他加入了郭光灿教授的量子研究团队,最早做的是量子保密通信。当时国内在量子计算领域还是空白,和欧美差距巨大。郭国平意识到,信息处理才是最前沿,他果断转向难度更大的量子计算。2003年,他带着5名队友,在学校一间编号8013的教室里开启了中国量子计算的零起点。那时资源极度紧张,连实验椅子都坐塌了,经费短缺只能用个人工资担保贷款。科研材料里的液氦每天都得花数千元,压力巨大。跟美国、欧洲、日本相比,中国连购买一些关键零件都难,出国访问学习更是屡屡被拦在门外。正因如此,郭国平下定决心自主创新,哪怕是“卡脖子”的特种高频导线,也要联合国内团队,把整套系统硬是从头做到全链条国产。
在技术突破上,团队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咬紧牙关搞攻关。比如量子计算机的高密度微波互连模组,既要信号精准又要隔绝热量,核心部件曾被国外垄断,价格昂贵、采购难度极高。后来中国电科40所加入联手解决,一根导线的难题被彻底攻克,实现了完全国产替代。从零件、芯片、测控系统、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,“本源悟空”实现了全栈自主,全链条跑通,带动量子计算云平台、科普教育产品协同发展。到2024年,团队已服务中、美、日、俄等145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,累计超53万个任务完成,还实现了量子算力机时出口。这显示中国量子计算机不仅在技术上自主可控,应用上也有了实用突破。
说到这里,2024年美国升级了对中国量子计算产业的出口限制,把包括本源量子在内的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。但此刻郭国平团队早已把核心技术和制造链踩实,真正做到“关键在自己手里”。他们把量子算力带进了人工智能、医疗影像、图像识别等多行业应用,产学研和企业合作持续推进,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市场可用产品。每一步都走得扎实,为中国算力安全和产业发展赢下了主动权。正如郭国平常说,“让中国制造不再是‘算盘’,而是真正的量子计算机。”
除了技术冲锋,郭国平还特别重视人才和科普生态。作为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,他联合基层组织,组织科研人员走进中小学和高校,推动量子科普公益和教育方案落地。团队研发了量子计算学习机和全体系教学平台,60多所高校已合作,40所部署了自主教学。还编写出版了《量子计算与编程入门》教材,举办编程大赛,推动学生大胆用国产框架实操,解决了“产业热、人才冷”的难题。郭国平一直强调,未来的“接棒人”要敢想敢做、能跨界合作、有创新和坚韧精神,更要有服务国家需求的使命感。只有这样,中国量子计算才能一代代走到科技前沿。
郭国平把20多年都交给了量子计算。他用一间小教室、一把坐塌的椅子和一笔自担风险的贷款,开启了中国量子算力的新篇章。直到今天,他还坚守初心,把科技自立自强落到产品和应用上,让中国经济主战场用得上,用得好。经历这一路的技术冲关和人才培育,他更相信,哪怕贡献只是一滴水,只要能帮国家补上科技短板,这一生就值了。未来路上,无数科技人在他的带领和鼓舞下,会继续把量子计算推向更高。
掘金配资-最新实盘配资服务-a股如何杠杆-股票配资十大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